(2)建立一套有利于促進富硒農副產品科技成果轉化、示范、推廣與應用的新機制,提高富硒產品生產科技整體水平;
(3)成立高原有機富硒科研中心,加快富硒農業深加工產品的開發和富硒保健品、藥品的科研公關和市場推廣工作。
(4)建設高原有機富硒農業產品產業基地,帶動本地和周邊地區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質高效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5)促進休閑觀光產業發展。抓住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園區區位、交通和農業資源優勢,大力挖掘休閑觀光農業資源,努力打造休閑觀光品牌,著力推進休閑觀光農業發展;
(6)建立畜牧業養殖基地,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加大農業生態建設,發展農業清潔生產,推廣循環農業模式,實行農業循環經濟,建設自然優美的農業生態環境,綜合開發生態農業的潛在經濟功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精準扶貧企業+專業合作社利益關系
公司+科技研發團隊投資治理,改造鹽堿地糧田,承包給農戶、企業團體,公司統一技術管理,農產品收購,信息物流,廣告宣傳、農產品加工。
無公害農產品銷售渠道
電商平臺+500強企業出口上市,走高端產品之路,并招商500企業入住,后續資金引進,擴大規模化發展,提高本地經濟,輻射更多精準扶貧項目。
針對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社會結構加快轉型,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城鄉差距持續擴大的現實,十六大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十七大進一步指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戰略舉措,彰顯出國家對農村地區發展的重視與支持。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出臺的六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以及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顯示了國家加快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
在赤峰市發現富硒水源一處,赤峰市是天然種植農業區,離北京360公里,是北京的后花園。為有效促進內蒙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富硒農產品的開發對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農產品品位和我市農產品的大幅度增值、農民增收開創了一條新的路子。盡快把富硒土壤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做大做強富硒產業將帶動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也必將對推動內蒙古自治區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將對內蒙古自治區把握綠色發展大勢,有效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鹽堿地綜合治理的重大意義
內蒙地區鹽堿地資源豐富,總體利用率差,改造治理科技含量水準低,一般治理在中性堿左右。中性堿地到高鹽地,極限鹽地治理是一項空白,為此,打造鹽堿綜合治理工程任重而道遠,是多學科,多系統,多產業的綜合資源互補關系體系,急需接地氣真才實學,扎實創業的團隊,吃苦耐勞敢于創新的團隊才能勝任前行,更離不開各級政府全力配合,多資源化協調幫助,“土地”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命脈。
當前,國內國土資源日益減少趨勢,為保障國土資源安全,21世紀向鹽堿地要糧倉、要效益,是國家重點農業環境治理重點開發項目之一。
為此,在內蒙地區,打造國家級科學實驗鹽堿地綜合治理工程。是利國利民長久規劃的陽光產業扶貧項目,本基地項目的開發將帶動地區更多扶貧工程的扎實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