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去年的收入來算,我家里共15畝田,一年一畝能達到一萬多塊錢,這個收入大家都還是很滿意的。相比以前種的玉米和烤煙來說,確實要好多了,以前可以說只能基本解決溫飽問題!48歲的彭德志一邊給脆紅李冬剪,一邊心滿意足地接受記者的采訪。據了解,今年彭德志家里的15畝脆紅李已經進入初產階段,掛果多、果子甜,通過電商和本地銷售,一年能賺10來萬。
如今的綠化鄉一改石漠化的現象,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反復實踐,堅持以發展富硒脆紅李為主打,獼猴桃、辣椒為輔的綠色生態農業,通過“綠化”理念有效治理石漠化,終于走出了一條發展綠色經濟興鄉富民的致富之路。
2015年,在返鄉創業人士彭勇的帶領下,綠化鄉石板村的村民試種了1000畝“脆紅李”,經過一年多的精心養護和栽培,試種的“脆紅李”長勢良好,給種植農戶及周邊群眾帶來了希望。彭勇告訴記者:“今年我50歲了,我的下半生也就是以這個脆紅李為主,做這些就是想讓這個產業帶動咱們的鄉親富起來!
今年,在石桐社區(石板村)的脆紅李種植基地上,成功地舉辦了“黔西縣首屆富硒脆紅李采摘節”,貧困戶陳興福、彭祥福就在當中得到了實惠,他們說:“比起以前栽玉米不曉得翻了多少翻了,以前我們倆收入都是種包谷,收入不高,村里面動員種植脆紅李之后,我們也跟著種,今年是盛產期,只賣脆紅李就增收了十來萬,貧困戶帽子甩掉了不說,我們的日子更是越過越紅火了”。
有了石板村種植脆紅李改善石漠化地貌的成功經驗后,綠化鄉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全鄉發展富硒脆紅李為主打,獼猴桃、辣椒為輔的綠色生態農業,把石漠化治理擴展到周邊的四方井村、灣箐村、大海子村、小海子村,2018 年全鄉種植了脆紅李 1.5 萬畝。
近年來,綠化鄉通過不斷探索實踐、不斷總結積累,真正為當地群眾找到了一條生態扶貧的綠色、創新、發展之路,把紅紅的脆紅李做成了脫貧快、長發展、后勁強的綠色產業,收貨了生態紅利,成功地為群眾建成了綠色發展的“經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