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柴達木綠色找礦勘查大會戰成果信息發布會上了解到,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在柴達木盆地安排2015至2017年,青海省國土資源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以綠色勘查開發推動地質事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基礎性作用和專業技術優勢,為全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提供更加優質廣泛的地質服務,先后在柴達木盆地都蘭、格爾木、德令哈-烏蘭地區部署了三個綠洲農業生態地球化學評價項目。
青海省地礦局五勘院作為項目承擔單位在具體工作中按照省地調局要求,扎實推進各項技術工作,全面完成了柴達木盆地綠洲農業區1734平方千米范圍內1∶5萬生態地球化學調查任務,系統采集和分析了土壤、水體、植作物等介質中28項元素含量,獲得了上萬件高精度的測試分析數據,摸清了柴達木盆地土壤元素含量和分布的“家底”,查明了綠洲農業區土壤元素的分布特征,圈定了土壤地球化學異常128處,分析了元素遷移富集途徑,提出了特色農業種植開發建議。
項目首次在柴達木盆地發現了544.1平方千米的綠色富硒土壤,其中富硒耕地有21.33萬畝,富硒林草地有60.27萬畝。富硒土壤主要分布在都蘭縣諾木洪、格爾木市河西河東農場及德令哈市柯魯柯地區。富硒土壤硒含量處于0.23mg/kg至2.8 mg/kg之間,平均值為0.4mg/kg,與海東市平安區(硒均值0. 4mg/kg)相比含量相當。據調查,柴達木盆地富硒土壤來源于第四紀湖相沉積物,具有富硒來源穩定、清潔無污染、有效硒含量高的優勢。
據了解,在富硒土壤資源開發利用方面,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起步較早,目前平安區富硒產業園累計投資達4.4億元,農業總產值達3.18億元,相繼建成金吉富硒產業園、白沈溝富硒果蔬產業園、金陽光富硒產業園,建成占地500多畝的富硒果蔬種植基地5個,建成富硒農畜產品生產加工企業6家,產品達14個品種,并且將富硒產業發展列入“十三五”發展總體規劃,成為西北乃至全國富硒土地開發利用的成功范例。
最新文章
富硒水稻種植的附加價值
如何種植富硒大米的硒含量在40...
政策解讀,富硒農業的未來前景...
富硒水稻肥助力解決中國硒攝入...
硒與非富硒水稻品種的對比
普通水稻在關鍵期如何實現富硒...
硒無憂富硒肥廠家對于功能農業...
硒無憂富硒種植技術全國推廣的...
富硒水稻的種植環節與技巧
水稻硒化肥怎樣給富硒水稻補充...
熱點文章
我國富硒產品硒含量國家標準和...
釩對人體的作用,這個微量元素...
富硒產品硒含量國家標準及行業...
富硒小米和普通小米的區別都在...
國家最新補硒標準2018年4月1日...
為什么現在出現越來越多的富硒...
不是所有的地瓜都叫富硒地瓜!...
補硒須知 | 我國富硒產品硒含量...
最新國家標準!關于食品中硒限...
為什么叫富硒?含硒食品與富硒...
柴達木盆地發現544.1平方千米富硒土壤
日期:2018/06/21 點擊:677 文章來源:安徽硒無憂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導讀: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柴達木綠色找礦勘查大會戰成果信息發布會上了解到,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在柴達木盆地安排實施的綠洲農業評價項目取得新進展,首次在都蘭、格爾木、德令哈-烏蘭地區探明了544.1平方千米的綠色富硒土壤資源,這是繼青海省東部地區發現大面積富硒土壤資源后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該成果將為海西特色資源利用、農業結構調整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撐。
同類產品推薦
富硒水稻種植的附加價值
富硒水稻的種植不僅能夠提升農產品的經濟價值,還具有多方面的附加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025/11/15
如何種植富硒大米的硒含量在40-300微克/公斤
要種植富硒大米,確保稻米中的硒含量在40-300微克/公斤之間,需要遵循一系列的種植規程和要點。以下是一些關鍵步驟:
2025/11/15
政策解讀,富硒農業的未來前景如何
富硒農業是指在富硒地區利用特殊的土壤條件,種植富含硒元素的農產品。硒是一種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保護心血管、提高免疫力等多種生理功能。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富硒農業逐漸成為農業產業中的一個新興領域。
2025/11/14
富硒水稻肥助力解決中國硒攝入難題:益處與挑戰
水稻富硒肥是一種特殊的肥料,旨在通過提供植物可吸收的硒源來增加水稻植株中的硒含量。以下是一些關于水稻富硒肥如何幫助解決中國人補充硒困難的問題的要點:
2025/11/14
硒與非富硒水稻品種的對比
富硒水稻品種在自然條件下或通過生物強化技術使其含有較高的硒元素,而非富硒水稻品種則通常硒含量較低。
2025/11/13
普通水稻在關鍵期如何實現富硒噴施硒無憂富硒肥
在水稻生長的關鍵期,如分蘗期、拔節期和抽穗期,可以采用葉面噴施的方式施用富硒溶液。這種方法可以直接將硒元素輸送到植物的葉片,從而提高水稻植株中的硒含量。葉面噴施的富硒溶液可以是硒酸鹽、亞硒酸鹽或者富硒氨基酸等。
2025/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