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鍺”、“硒”兩個元素,被專家稱為21世紀“救命元素”,是人類疾病的克星。記者從省國土資源廳獲悉,我省地質勘查部門在省內東部地區不僅發現了連片富硒土壤區域,而且又發現了富鍺土壤區域和富硼土壤區域,目前青海東部以拉脊山為界的“南鍺北硒”格局初步形成。
據工作人員介紹,通過近期的工作,他們在青海東部地區發現了大于0.23mg的富硒土壤3026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分布在拉脊山及湟水谷地一帶。同時,在青海東部地區還發現了大于1.3mg的含鍺(富鍺)土壤1500平方千米,其中大于1.5mg的富鍺土壤200平方千米,主要沿黃河流域集中分布在循化、尖扎、化隆、貴德一帶。此外發現富硼土壤833平方千米,主要沿黃河谷地分布于貴德、尖扎、化隆和循化等地,部分與富鍺區域重疊。其中,海東化隆縣463平方千米,循化縣136平方千米;海南貴德縣109平方千米,貴南縣70平方千米;黃南尖扎縣55平方千米。
同時,在平安至樂都地區圈定富硒地塊1951塊,共計167.88平方千米,總體上形成“四區一帶”的特點:“四區”分別為硝溝富硒區、洪水泉-祁家川富硒區、平安縣北富硒區和漢莊南富硒區,“一帶”為小峽—樂都湟水谷地富硒帶。富硒地塊中,耕地面積為65.11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38.8%,其余為林草地;發現富硒作物26種,富硒畜禽及蛋奶產品4種。富硒土壤中硒的來源與古近紀西寧群祁家川組、洪溝組地層相關,當時干旱、咸水、濱湖的沉積環境以及沉積物質,可能是造成富硒區硒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富鍺、富硒成果將為當地招商引資、發展特色農業經濟提供新的機遇。
